close

很慶幸沒錯過這場高水準的音樂盛會。

陶喆是我尊敬的歌手之一,對於一個人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性的認同是很主觀的,例如陶喆,當我試探性買下他的第一張和第二張專輯後,接下來的每一張唱片,主打歌還沒機會聽,我就直接進唱片行了。就像某種程度的認證,這樣的情形發生在少數幾個歌手身上(我聽流行樂的機會其實不多),第一個就是MJ,再來是陶喆和順子等人,至於古典樂就先不提,不然這篇文章要分好幾回才寫得完。陶喆的第一張專輯,我稱之為企鵝三星帶花的pop music:夠流行(絕對好聽)、夠洋味(人人都愛但不一定玩得比喝洋墨水的陶喆順手的R&B)、夠愛台灣(來首轉音轉不停的望春風吧),台灣有幾張唱片夠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流行樂?不過陶喆的能耐不只如此,受到聽MJ音樂的影響,讓我最終在其他人的作品中不禁也想尋找相似的精神,在音樂中感受他們想傳達的正面意義、自省或是喚起人心自覺的訊息,而陶喆讓我有這樣的感動。

第二張專輯開始,陶喆作品負起他所關心議題的使命感,如「找自己」中的「每個面孔寫著無奈 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 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理 可不可以讓我再 一次回到那個美麗世界裡 找自己」、「Dear God」談到「愛 在這個世界上愛已被忘記 誰都不相信愛 哎 真理和公平都變成了笑話 我不願住在這樣的城市裡」、「孫子兵法(The Art Of War)」裡說「怒火 是最後的煙火 文明 被狠狠抖落 誰說過沈默等同許可 有許多還想要更多 以愛之名勒索 什麼都想囊括 爸爸的爸爸請問 為何 連我們你也掠奪」等等,我在他的作品裡頭找到MJ的影子,而非只是單純欣賞音樂上的才華而已。

演唱會曲目和橋段的設計與安排都很精采,唯一的敗筆卻是最開頭的空降場景,錄影帶中陶喆駕駛的直昇機墜落(又讓我想到MJ的演唱會開頭),接著他吊鋼絲從舞台上方「緩緩」下降,真令人尷尬,不是以視覺效果取勝的歌手其實不必來這套,就算他只是從後台跑出來,也夠令人開心了。不過自此,觀眾結實享受了近三個鐘頭的音樂大餐,最令我驚訝的是他的現場演唱功力,第一首「找自己」唱畢,我找不到任何破綻和音準的問題,他的嗓子收放自如,現場即興能力也是一流,當然他不需跳舞,聲音的穩定度因此更好,整場演唱會聲音出現瑕疵之處,不超過五次。另外,他的演唱會不是英雄主義取向,每個在舞台上的人都是獨當一面的音樂家,合音歌手有我很欣賞的Lisa以及來自新加坡的David Tan(音譯),陶喆很多時候自己甘願成為配角,為他們彈吉他伴奏,而他們高超的演唱功力也博得全場喝采;二胡和中國笛也佔很重要的部分,在「鬼(Ghost)」中,甚至讓兩位演奏者分別站在兩跟方柱上競奏;或者通常最不被注意的strings ensemble,陶喆也不忘特意要觀眾聽聽他們認真又精采的表現;當然整個演唱會的製作人兼pianist、來自印度的鼓手、來自澳洲的吉他手等人,都不時有表現自我的機會,這是在多數人的表演裡,較少出現的「謙虛」氣度。提到最好笑的「出槌」片段,當是演唱「愛很簡單」時,陶喆自彈(鋼琴)自唱,有個和絃硬生生敲錯級數,不過他還頗冷靜,停頓0.5秒後重新彈出對的和絃,如果不是死忠歌迷應該不會察覺到這個小笑點。

再來是演唱會中教育以及意念傳達的部分,我想這些點子應該是陶喆自己的堅持,例如播放有關「小男孩與giving tree」的故事,陶喆在影片中說著大樹將自己的一切給了小男孩,男孩在外面的世界遊走、年老,最後帶回一包種子送給已年老死去的大樹,所有的種子發了芽長成了大樹,於是有了更多的小朋友得到樹的給予與關愛…,接著陶喆期許每個人都能夠想想自己可以給予這個世界的部分,並且期待有更多的愛存在,然後演唱「Dear God」,他說這首歌是他對上帝的祈禱,在那幾分鐘,全場的人一片靜默,每個人似乎在心裡思索者這個嚴肅且急迫需要面對的問題,我也在那時才仔細聽了「Dear God」的歌詞,感覺MJ的精神再次出現,就像演唱會上聽「Earth Song(地球之歌)」、「Heal The World(治療世界)」時,MJ隻身擋在坦克前,或是與各國的孩子手牽手將地球圍繞,是相同的感動,以及相同的使命感。

音樂上的細節不需要提了,若硬要比較,過去聽了多場不同歌手的演唱會,即使高手如周董,即使我就站在台前,卻不記得我聽到了或得到了什麼,唯一的畫面就是他光著上半身彈「安靜」,然後一堆女孩不停尖叫…,擁有過人的才能,如果沒能追求心靈上的誠實,或是征服面對黑暗和缺陷的恐懼,不過就是匠氣罷了,難有成「家」的格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mmerchiu 的頭像
    hammerchiu

    破鑼高菲夫

    hammerch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